福州最后一位狀元——王仁堪
作者:方麒
福州地區(qū),,名門世家眾多,,人才輩出,人文資源博大,文化底蘊深厚,。
穿過人來車往的竹林境,窄窄的福州鼓樓區(qū)燈籠巷北側(cè),,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間的民居,,坐北朝南的建筑共三進,穿斗式木構(gòu)架,,雙坡頂,,與之毗鄰的是王氏家廟。
宅子里有一棵枝葉繁茂的蘋婆樹,,濃綠的樹冠從東面孝義巷的馬鞍墻探出頭來,?!疤O婆”古稱“頻婆”,源出梵語,,原意為“身影”,。它確實見證了這座宅子的主人300多年來綿延變遷的身影。
福州人習慣把這座宅子稱為“狀元祖居”,,因為其中曾居住過福州最后一位狀元——王仁堪,。
王仁堪(1848-1893),字可莊,,又字忍庵,,號公定,福建閩縣(今福州市)人,。他自幼飽讀詩書,,于光緒三年(1877年)中了狀元。一生為人正派,,志向遠大,,以憂國憂民為己任。
內(nèi)任期間,,他極盡言官之責,,不畏強權(quán),剛正直言,,堅決捍衛(wèi)國家主權(quán),;外放期間,他革除弊習,,施行實政,,興辦教育,遺愛在民,,為地方經(jīng)濟,、教育、文化等方面的發(fā)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,。
王仁堪是不可多見的循吏罕兼文苑,,雖官不過知府,壽不滿五十,,但他的品德,、政聲、文章,、書法都名垂一時,,他勤政作為的功德被民眾廣為稱頌。
出身名門:西清王氏
王仁堪出身于福州名門——“西清王氏”,?!拔髑逋跏稀笔巧轿魈跏系囊粋€分支,,祖上從事陶瓷起家,因世代居住在江西清江,,被稱為“西清王氏”,。世代皆以經(jīng)商致富,但子孫繁衍甚多,,產(chǎn)業(yè)逐漸分析減少,,至王慶云祖父王熙時,家道已漸中落,,居于城南,。傳至六世始分支派,至七世王秀卿時分六房,,在城內(nèi)孝義巷置宅產(chǎn),,稱之“荊花館”,立約曰:首舉于鄉(xiāng)者得之,。
王仁堪的祖父王慶云(1798-1862,,字家镮、賢關(guān),,初號樂一,,又號雁汀,死后謚“文勤”)于嘉慶二十四年(1819年)中舉,,但他不要這座房子,。他對父親王圣謀說:“祖宗懸獎,意在勸學,,自當仰體斯旨,,領授得獎之名,如斯已足,。至于蒙祖宗恩蔭,,幸露頭角,理當將得之于祖宗者,,奉還之于祖宗,。”于是,,將“荊花館”改建為“西清王氏宗祠”,,并親書“貽書堂”三字,題其昭穆曰:“家傳仁孝,,世敦友于,念祖厥德,,受祐孔多,;賢為士儀,,學乃人福,立身揚名,,克長以翼,。”此后王慶云官至工部尚書,,鄉(xiāng)人稱其為“尚書第”,。
王慶云留給后世的最大名聲是“道咸名臣”、能員干吏,、理財大家,。他為道光、咸豐兩朝顯宦,,通知時事,,尤究心財政,精通鹽務,、河工,、財政、防務等,,《清史稿》說他“綜覈精密,,治防井井,尤為可稱”,。著有《熙朝紀政》《石渠余記》《王文勤奏稿》《石延壽館文集》《荊花館遺詩》《西清王氏族譜》等傳世,。其中《石渠余紀》影響最大,涉及鹽法,、稅政,、兵餉、科舉等,,對研究清代的經(jīng)濟情況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,。
可以說,西清王氏是從王慶云開始,,由商入仕,,從社會最底層一躍而到社會最高層,成為封建社會統(tǒng)治階級的一員,,自此在仕途上愈加壯大起來,,成為著名的官宦之家。
王仁堪的父親王傳璨,,是王慶云的次子,,在科舉上沒有多大成就,在其父的庇佑下,,官至刑部主事,,一生較為平淡,。他在知曉王仁堪奪得狀元時,曾高興地說:“父尚書,,子狀元,,我滿足了!”
王傳璨生有王眉壽(女),、王仁致,、王仁堪、王仁熟,、王仁東等,,為“西清王氏”第十二世。王仁致早夭,,王仁堪則為長也,。
王仁堪自幼跟隨祖父生活,得到了良好教導,。他十歲“文思大進”,,十一歲學習書法和詩歌,進步非???。王仁堪師從老師極多,學習圣人先賢,,文學素養(yǎng)日益深厚,。狀元及第后,為官時政績卓著,,文思逸采亦不群,,與名流俊秀多有往來,是晚清重要的官員,、文人,。
王仁堪的姐姐王眉壽,字淑儀,,嫁與螺洲望族,、帝師陳寶琛為妻。王眉壽思想先進,,為了爭取男女平等,,更為了女性能夠自強自立,她于光緒三十二年(1906年)在光祿坊玉尺山房創(chuàng)辦女子師范傳習所,,文儒坊新設蠶桑女學堂,,自任監(jiān)督,招收女學生,大力興辦女學,。后又創(chuàng)辦了“福建女子職業(yè)學堂”和“綏和女子家政學?!保_創(chuàng)新式教育的先河,,培養(yǎng)出許多優(yōu)秀的人才。她被譽為“女師之范”,,清廷特賜“閩嶠女宗”牌匾,,予以褒獎。有人曾為王眉壽作聯(lián)“夫門生天子,,弟天子門生”,,一時引為美談。
王仁堪的弟弟王仁東,,字剛侯,、旭莊,又字勖莊,,因著有《完巢剩稿》而別署完巢,。其于光緒二年(1876年)中舉,初任內(nèi)閣中書,,后任江蘇南通知州,、江安督糧道、蘇州糧道兼蘇州關(guān)監(jiān)督,。妻子劉學熹,,是福州劉齊銜(河南布政使、林則徐大女婿)的三女,。晚年流寓上海,。
王仁堪以書治家,其子孫多有昌盛者,。
如其兒子王孝湘(娶林則徐的重孫女林劍言),,生子王世真。1945年,,王世真以中國制藥化學專業(yè)第一名的成績,,通過公費留學考試,后留學美國依阿華大學獲博士學位,。1986年,,他和夫人周前一起被美中核醫(yī)學會授予“核醫(yī)學優(yōu)異成就獎”。
王仁堪的第四子王孝緝?yōu)橹慕逃龑W家,,曾任福建省教育廳長,。王孝緝的女兒王世寄,是著名的歷史學家,有《古典小說戲曲叢考》《吳承恩詩集箋?!返葌魇?。
此外,孫子輩“世”字輩中,,同樣人才濟濟,。
王世儀是脫氧核糖核酸光化學變化的研究專家,北京大學設立有“王世儀化學獎”,;王世靜是化學家和教育家,,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院長、福建省人民政府參事,;王世圻是公路交通建設管理專家,,1962年任臺船公司董事長;王世中是土壤化學專家,;王世襄(王仁東之孫)是文物研究專家,,著有《中國古代漆器》《明式家具珍賞》等;王世銳是公路工程專家,,1980年任中國公路橋梁工程公司副董事長,、副總經(jīng)理兼總工程師。
《清史稿》所載最后一位循吏
王仁堪是《清史稿》中記載的最后一位循吏,,在任期間施行實政,,平教案、賑災民,、興教育,、截漕米等,對區(qū)域地方的發(fā)展作出了很大貢獻,。是晚清著名的清官,。
光緒三年(1877年),22歲的王仁堪狀元及第后,,授翰林院修撰,。一年后,回京供職,,自此正式開始他的仕途生涯,。
他的文章振藻辭林,書法稱重一時,,品貌端正秀潤,,初期深得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愛重,奉旨在上書房行走,。然而,,不久他就因為耿直激切,直諫彈劾崇厚擅自與俄羅斯簽訂喪權(quán)辱國的不平等條約,反對慈禧挪用軍款修建頤和園,,遭朝中既得利益者的排擠,,于1890年被外放任鎮(zhèn)江知府。
光緒十七年(1891年)王仁堪到鎮(zhèn)江上任,,沒幾天便發(fā)生了震驚中外的“丹陽教案”,。
兼具育嬰堂性質(zhì)的丹陽天主教堂附近,被發(fā)現(xiàn)有大量兒童尸體,。民眾見此慘狀,,怒不可遏,大聲呼喊要攻打天主教堂,。消息傳開,周圍群眾一齊涌來,,包圍了天主教堂,。丹陽城守備調(diào)兵鎮(zhèn)壓,群眾被迫抗擊,,打傷營兵數(shù)名,。城守見眾寡不敵,只好聽任百姓攻打教堂,。群眾將天主教堂及附近住房付之一炬,,燒毀房屋20多間。
王仁堪匆匆從鎮(zhèn)江趕到丹陽處理此事,。他親驗孩尸后“嗟嘆者久之”,,認為“名為天主教堂,不應有死孩骨,;即兼育嬰局,,不應無活嬰兒”,堅持“曲貸愚民之罪,,以安眾心,,別給撫恤之費,以贍彼族”,,并與丹陽知縣查文清(金庸祖父)約定“力為民請命,,不濟則以官殉”。
兩江總督劉坤一斥責王仁堪“迂”,、查文清“戇”,。但在他倆的一再堅持下,最終同意由地方當局賠償教堂損失,,不追究焚毀教堂者的責任,。王仁堪、查文清在這一事件中表現(xiàn)出的“俠行”,深得丹陽人民的擁護,。
光緒十八年(1892年)春,,鎮(zhèn)江蝗災大作,王仁堪親自在野外督捕,,勞累過度,,幾乎暈倒。秋,,又趕赴丹陽,、丹徒兩縣處理大旱,當機立斷奏請截留漕米五萬斛救濟二十萬災民,,又馬不停蹄募款二十多萬辦理救災善后,,捐款收支數(shù)目悉數(shù)公布于眾,剩余款項創(chuàng)辦南泠學舍(今鎮(zhèn)江中學)以為治經(jīng)講學之所,。救災同時,,創(chuàng)立保甲制度,加強地方治安管理,,并力振興農(nóng)業(yè)水利防災,,任內(nèi)先后開鑿塘堰近7000處、閘壩100余座,。
在鎮(zhèn)江知府三年任上,,王仁堪為政清廉、勤于政務,,各種利民措施不遺余力,,鎮(zhèn)江民眾為他建祠,并筑“鑒亭”以紀念王仁堪,。任滿考績,,江蘇審定王仁堪的政績?yōu)槿〉谝弧?/p>
王仁堪親自題寫的“天下第一泉”五個字至今刻在鎮(zhèn)江中泠泉畔的石壁上。中泠泉在唐代被譽為“天下第一泉”,,王仁堪在任時泉已難覓,,他帶人勘察,清淤找到泉眼,,并通過拓地,、開塘、筑堤,、種荷等方式,,重現(xiàn)這一千年勝景。
積勞成疾,,病逝于蘇州
光緒十九年(1893年)7月,,王仁堪調(diào)任蘇州知府,。這時的王仁堪早已積勞成疾,但他一到任上便每天到讞局(古代審理案件的機關(guān))清理積案,,不到兩個月,,結(jié)案七百余起。
初到蘇州知府任上,,王仁堪正趕上三年一度的鄉(xiāng)試,,還遇到了一場科舉行賄案。江南主考官殷如璋經(jīng)過蘇州會見地方官王仁堪,,適時與殷如璋有同年之誼的周福清(魯迅祖父)命人向殷如璋送考試關(guān)節(jié),。
殷如璋鑒于王仁堪清正廉潔,將此事交由王仁堪處理,,周福清后遭革職并被收押在案,。有清一代,科場舞弊是殺頭之罪,,但念及他是多年老臣,,再加上有人說項,最終被判了8年監(jiān)禁,。
王仁堪一心為民謀福祉,任上兢兢業(yè)業(yè),,卻也正是因此積勞成疾,,調(diào)任蘇州僅3個月,就病逝于知府任上,,享年45歲,。
猝不及防的噩耗從蘇州傳至鎮(zhèn)江,“士廢業(yè),,商罷市,,野輟耕,無不唏噓流涕,,設位而祭”,。鎮(zhèn)江府為王仁堪立了一塊功德碑:“策河者三,命農(nóng)者三,,建學校者三,,既復攬英接秀吐握者三,政報三年,,公署上上考而公且去,;簪花第一,飲泉第一,,守江山第一,,故應捍患御災治平第一,,化先一郡,民皆皞皞?cè)缍癫挥??!碧K州人民敬其為“王蘇州”,將其生前所作詩文,、奏牘收入《王蘇州遺書》和《王蘇州遺書補編》,。
總督劉坤一和巡撫奎俊慨嘆良久,對王仁堪“以實心行實政,,視民事如家事,,卓然有古循吏風”上報朝廷,光緒詔允宣史館為其立傳——光緒初年規(guī)定,,官吏死后三十年才可以請祀名宦,,王仁堪破了先例。
王仁堪在彌留之際,,對兒子言及自己一生行狀時說:“我來去分明耳,。”結(jié)合其在仕宦生涯中的為人處事來看,,這一自我評價無疑是精準的,。
他當年在眾人道賀聲中寫下《志不在溫飽賦》——“志薄云霄不受解衣小惠,志伸廊廟何堪伴食虛名”,。那纖塵不染的文句越過“虛名”的浮華,,是對家國百姓誠摯深厚的一片丹心,。
精詩,、工書,、善畫
作為科舉正途出身的封建官僚,王仁堪奉行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,,心系國家命運與民族危亡,,不論高居廟堂還是外放地方,“兩無喜慍,,一秉忠誠”,,是晚清清流派的重要成員之一。他不畏強權(quán),、剛正敢言,,是晚清政壇上的一位風云人物。
他剛正直言,,性格豪爽,,交游廣泛,慧眼識才,,與晚清諸多名人雅士往來密切,,既有常州派詞人呂耀斗,、同光體早期詩人沈曾植、實業(yè)狀元張謇,,也有同僚朋友李慈銘,、樊增祥和皇室貴胄盛昱等名流。民國總統(tǒng)徐世昌是其學生,,戊戌變法的領頭人之一梁啟超也是王仁堪提拔的門生,。
此外,他精詩工書善畫,,文學功底深厚,,在晚清文學史上也有較大的影響。王仁堪自幼跟隨其祖父身邊生活,,受到了良好的傳統(tǒng)儒家文化的熏陶,,是封建教育體制下培養(yǎng)出的傳統(tǒng)知識分子,具有鮮明的傳統(tǒng)文人特色,。
王仁堪文采極佳,,翁同龢贊他不僅“功夫極細”,而且“通各家說”,,在詩歌領域上也取得了一定的造詣,。他留下的詩歌主要集中在其子王孝繩整理的《王蘇州遺書》里,全書共十二卷,,詩歌為最后一卷,,收錄了五十余首詩作。
作品數(shù)量不多,,但題材多樣,內(nèi)涵豐富,。從詩歌形式上看,,絕句、五律,、七律,、排律等均有涉及。從內(nèi)容上看,,既有詩歌唱和,、感懷傷時的作品,也有題畫詠物之作,。從藝術(shù)風格上看,,精于考據(jù),善于用典,,以學問為詩,,以議論為詩,。詩人詩風豪邁,曠達灑脫,,不拘小節(jié),,深受儒家經(jīng)世致用思想的影響。
在清晚期眾多書法家中,,王仁堪因壽命較短,、作品流傳甚少,故知名度不大,,但在史料中仍被贊許為“名稱一時”,,是狀元中的書法家,也是書法家中的狀元,。其書宗歐,、褚,有碑帖行世,;能畫,,擅長設色花卉。
清代官紳士人間有互送書扇之風,,京官回鄉(xiāng)省親,,必定遍求朝中諸貴或京中名人書畫扇,回鄉(xiāng)作為贈禮,。翰林書扇,,尤其是狀元扇,頗受人青睞,。王仁堪曾應陳寶琛三弟陳寶璐之請,,抄錄曾國藩“五箴”修身自警句扇面。
我國近代收藏家吳湖帆,,收藏富甲天下,,其中有一項即與狀元扇相關(guān)——他耗費多年心血,收得明清狀元扇面七十二種,,集為《清代七十二狀元書箑冊》,,現(xiàn)藏于蘇州博物館。
《福州晚報》(2023年5月27日 A07版 閩海神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