興利除患董應舉
男兒當自強
應舉少年時,,就立志自立。他家有肥田多畝,,價值二百余金,。這塊田地恰在兩廣總督陳瑞之子,時任禮部尚書陳長祚(長樂人,,隆慶五年進士)田界之中,。陳長祚多次派人要買這塊田地,應舉以祖?zhèn)骷捞餅橛?,始終不答應出讓,。陳長祚恨甚,企圖陷害董應舉,。不久,,陳長祚的同窗好友之子到福建督學,陳長祚即買通督學,誣告應舉行為不端,,要以“劣績”罪名屠殺應舉,,奪取良田。恰巧有一教官陳某,,愛惜應舉才學,又知其冤屈內(nèi)幕,,就暗中勸應舉道:古人稱識時務者為俊杰,,怎能為幾畝田地而自害其身呢?以你的才華,,只要能謀上一官半職,,還怕將來沒有良田千頃家財萬貫?再說,,陳家愿出二百金購買,,也不算強奪,請再加考慮,,不可因小失大呀,!
應舉勉強聽從教官之勸,收了二百金,,但心中不服,,就將銀子擲于水中,發(fā)誓道:“將來若不出人頭地,,誓不罷休,!”誰知這話又被陳長祚聽見。他喊住董應舉,,狠狠數(shù)落一番,,說董應舉你膽敢輕慢老夫,將銀子擲于江心,,嘿嘿,,諒你一個小小生員,就是拍馬追趕也休想追上老夫,!
受了羞辱之后,,本來無意功名的董應舉,突然振作起來,,仿佛變了一個人,。他到福清拜葉向高為師,然后躲進青芝山西側的定光巖刻苦攻讀,,炎夏不怕蚊蟲咬,,寒冬不避北風刮,日讀夜誦,手不釋卷,。不上三年光景,,正好趕上皇帝開科取士,大比之年,,董應舉連捷南宮北闈,,得中進士,官居侍郎,。而陳長祚之子卻不學無術在鄉(xiāng)間橫行不法,。應舉聞知,乃羅列罪狀,,函請福建巡按李凌云捕辦,。陳家聞訊,十分害怕,,乃請大學士葉向高為調(diào)解人,,將陳長祚之女嫁給董應舉之子,以前所買的良田作為嫁禮全部送給董家,,陳子也痛改前非不再作惡,。后人將應舉擲金處名為擲金潭。
屯田保京師
天啟元年(1621年),,朝廷升應舉為太常少卿,,管理四夷館。當時朝政腐敗,,國事日非,。清軍攻進關內(nèi),明軍與之作戰(zhàn)卻屢次失敗,。清兵逐漸深入,,廣寧告急京師震動。有些朝臣貪生怕死,,竟將家屬撤離北京以避災禍,。應舉聞知立即上疏:“兵耗民離,領土日削,,乃由不執(zhí)行國法所造成,。”建議皇上處斬這些敗類以申法紀,。朝廷以應舉知兵,,令他專任較射演武事,抗擊清兵入侵,。
應舉又上奏,,指出“要保衛(wèi)京都,應在各險要處設防,實行屯田制,?!背⒂稚龖e為太仆寺卿兼河南道御史,經(jīng)理天津至山海關屯務,。應舉以責任重大,,曾陳述十難十利,皇帝特命各有關部門予以大力支持辦理,。應舉乃安置東北人民一萬三千戶于順天,、永平、河間,、保定一帶,,并動用公款六千兩買民田十二萬余畝,,連同閑田共十八萬畝,,廣泛招募耕作之人,給于土地,、農(nóng)具,、耕牛、種子等,,使之開渠設防,,耕種稻麥。所有住宅,、倉庫,、場圃、運輸器具等一應俱全,,僅費款二萬六千兩,,所收麥谷卻達五萬五千余石,朝臣異口同聲贊嘆其功,,皇上又升應舉為右都御史,,仍管屯田事。天津葛沽過去有水陸兵二千,,應舉都命他們屯田,,以收入作軍餉,屯務大為興旺,。
天啟五年(1625年)六月,,朝廷以屯務既成,當興辦鑄錢事,,于是調(diào)應舉為工部左侍郎,,專理錢務,在荊州開局興鑄。不久,,朝廷決定將兩淮鹽稅收入作為鑄錢資本,,又調(diào)應舉為戶部侍郎兼理鹽政。應舉來到揚州,,奏請修改鹽務規(guī)章,,建議商人補辦積引,其增輸金額可照正引之半,。這項建議被部議反對,,沒有通過施行。應舉正要再行陳述,,卻被巡鹽御史陸世科搶先上疏彈劾,,硬說應舉從中謀利,阻礙鹽務發(fā)展,。陸是魏忠賢的黨羽,,此疏一上自然得到魏逆支持,魏忠賢傳旨詰責,,又唆使其黨羽徐揚光再次彈劾董應舉,,應舉有口難辯,遂憤而辭官,,移居武夷涵翠洞講學,,后落職返回故梓。
開發(fā)百洞山
應舉為官多關心國計民生,,曾在鄉(xiāng)間建筑附城堡壘,,興修水利,置社倉義田,,救窮濟困,,濱海人民都十分擁戴于他。
應舉酷愛名勝,。受魏忠賢迫害落職返鄉(xiāng)后,,“晚于青芝山搜剔巖洞,愛八仙巖,,筑廬居焉,。”他致力于開辟百洞山(即青芝山),,艱苦經(jīng)營,,當“初得仙巖諸洞”時,欣喜之際一氣呵成七絕三首,,以“頭白山青人復健”句,,說明自己沒有被魏忠賢的“珰禍”壓倒,,為創(chuàng)建百洞仙境身體反而更加強健了。他還四處奔波募來巨資重建青芝寺,,經(jīng)常邀請文人墨客同游百洞山,,寫下許多詩句刻在石壁上,為家鄉(xiāng)山水增添了許多秀色景觀,。
董應舉卒于天啟末年(1625年左右),,享年83歲。崇禎初追復原官,,有《崇相集》傳世,。
(張英慧)
(來源:《可愛的福州叢書之三 福州人杰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