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州名菜肉燕竟始于一個錯誤
搗魚丸誤成“搗肉丸”,,這才有了肉燕,!關(guān)于肉燕的這些故事,,你一定沒聽過···
扁肉燕簡稱肉燕,因形似飛燕而得名,,是福州宴食中的一道傳統(tǒng)大菜,,歷來為民眾所青睞,將之與太平(鴨蛋)等同烹,,稱為“太平燕”,。
太平燕這道菜在福州地區(qū)的年節(jié)及婚、喪,、壽等宴席上,,被視為“大菜”。有人說福州菜中可以無“佛跳墻”,,不可無“太平燕”,,由此可見,“太平燕”在當(dāng)?shù)厝诵哪恐械牡匚弧?/span>
福州民間宴席上,,都有以“扁肉燕”為主料的菜肴,,使“扁肉燕”成為一道大眾化名菜,享譽海內(nèi)外,。
百余年前 福州就有肉燕店
肉燕始于閩北浦城,,盛于閩中福州,已成為業(yè)內(nèi)人士和民間文化界人士的共識,。
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緒年間,,福州就有多家廚店仿浦城姚金壽用精瘦豬肉、薯粉等原料制作肉燕(肉燕殼,,俗稱“燕皮”),。
這種燕皮,傳到省城后迅速形成一個行當(dāng),,各家店鋪還以各自的品牌融入閩都飲食文化,,當(dāng)年即有“南(臺)聚記,城(里)同利”的說法,,這種飲食文化很快得到包括外地文人墨客,、有識之士的青睞。
1936年春,,郁達(dá)夫入閩任職,,當(dāng)他在福州街上走過時,到處都可以聽到木槌捶打精瘦豬肉時與砧板碰撞發(fā)出的聲音,,感到很新奇,。他在《飲食男女在福州》中寫道:“福州的食品,向來就很為外省人所賞識,?!彼€在該文中特別提到:“打從大街小巷走過,,看見好些店家,都有一個大砧頭擺在店中,,一位壯強的男子,,拿了木椎,只在對著砧上的一大塊豬肉,,一下一下死勁地敲……后來向福州的朋友一打聽,,才知道這就是制肉燕的原料了?!?/span>
搗魚丸誤成“搗肉丸” 燕皮由此而來
相傳,,肉燕是由南宋理宗年間浦城籍官員真德秀的家廚林阿榮所創(chuàng)。1234年,,真德秀在福州任職時,,被宋理宗趙昀召回京都為官。在上京之前他決定回浦城,,待祭掃祖塋后再進(jìn)京面圣,。當(dāng)他們一行到達(dá)浦城時,真德秀大張旗鼓地到祖塋祭掃后,,回到家中大辦酒席,,宴請父老鄉(xiāng)親。操辦酒席的重?fù)?dān),,理所當(dāng)然落在他的隨行家廚林阿榮身上,。
操辦那么多的酒席,光靠林阿榮顯然人手不夠,。為了把酒席辦得體面風(fēng)光,,真德秀讓其表兄徐小春(富嶺東湖人)為林阿榮幫廚。
林阿榮吩咐徐小春幫他搗魚丸,,由于閩中與閩北方言的差別,,徐小春誤聽為搗肉丸。于是徐小春將精瘦豬肉剔筋后敲打成肉泥,,端給林阿榮,。林阿榮見狀,因時辰已不早,,再讓徐小春去搗魚丸為時已晚,,又礙于徐小春是真德秀表兄的面子,不便責(zé)怪,,無奈之余,,只得在肉泥中加入本地上等薯粉,用圓木棍碾壓成薄片,切絲入高湯氽熟上桌,。
客人見此菜肴色澤晶瑩,食之又葷香嫩滑,,宛如燕窩,,連聲叫好。這就是肉燕的雛形,,當(dāng)時人們吃的只是燕皮,。后來人們將荸薺、豬肉渣作餡,,用燕皮將餡料包裹起來,,做成形扁如燕的菜肴,浦城人稱之為“打假燕”或“打假燕窩”,。
隨著時間的推移,,后人經(jīng)過不斷研究完善與推陳出新,才使這道佳肴成為今日的“扁肉燕”,。
(來源: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福建總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