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馬河沿岸的龍舟隊

日期:2022-06-08 17:23 來源:福州晚報
| | | |

  作者:巴曉光

  環(huán)繞三山的水網形成福州古城“三縱三橫”格局,,北起西湖口南入閩江的白馬河,,便是“三縱”之一。 這條近五公里長的河,串起左海、西湖、閩江三大活水,,兩岸風景如畫。

  西湖經水閘出湖南流,,即為白馬河,。白馬河最大的特色,就是橋多,,沿線有22座大小橋梁,,建造年代從明代一直到現代。

  與河同名的白馬橋是清代同治年間由做木材生意的商人們集資所建,。如今的白馬河河水平緩如鏡,,但在古時候并非如此。閩江之水按海水潮汐出入城內,。每當漲潮時,,江口寬而河身窄,波濤前阻后推,,又與南流之水相撞,,便水勢奔騰,響聲如雷,,十分壯觀,。“白馬觀潮”乃是“南臺十景”之一,,詩云:“雷鼓匉訇白馬馳,,觀濤舊有廣陵磯。那知榕海三春景,,賽得錢江八月奇,。”為控制水流,,以利蓄泄,,古人建了若干關閘,。白馬河水流經的第一處關口,就是西水關水閘,。

  西水關水閘位于白馬北路安泰河和白馬河交匯處,修建于元至元三十一年(1294),,可將西湖水和白馬河水注入安泰河,,提升內河通航能力,方便沿線商戶運送貨物,。白馬河曾是福州“城中可通舟船之河”,,設西水關水閘可控制水量,均衡旱澇,,自然也為沿岸村落的龍舟競渡創(chuàng)造了良好的水域環(huán)境,。

  白馬河上最負盛名的龍舟便是幫洲的青白蛇了。青白蛇龍舟源自洪塘妙峰燕山祖殿三帝行臺?,F在去洪塘渡口,,可以看到一組洪塘鄉(xiāng)賢壁繪,其中第八幅所繪即為“龍舟競渡青白蛇”,。青蛇白蛇是五帝部下,,五帝系驅瘟除疫之神明,福州民間諺語曰:“九庵十一澗,,五帝驅瘟疫,。”傳說五帝中的劉帝非常愛看劃龍舟,,所以青白蛇龍舟的龍頭里會安放他的神像,,每年端午讓劉帝一起巡游全境,觀看龍舟競渡,。這個說法在妙峰三帝行臺的簡介碑刻中亦有詳細記述,。

  福州市水運公司是新中國成立后組建的,許多員工是洪塘人,。他們自小在洪塘劃青白蛇龍舟,,到城里工作后,自然而然便將妙峰青白蛇帶到了水運公司所在的幫州,。所以,,福州諺語有云:洪塘競渡青白蛇,奪勝福州蒼霞洲,。

  整體來說,,青白蛇龍舟船身為龍頭鳳尾,龍舟頭依然是龍,,但脖子部分的鱗片比較小,,所以是龍頭蛇身,。龍頭后部有一個空洞,用來放置神像或香爐,,這也是極為少見的,。

  當年,青白蛇龍舟的劃手多是水運公司的工人,,他們平常干的是鏟沙等重體力勞動,,力氣比較大,劃龍舟很有優(yōu)勢,。1978年剛剛改革開放,,金龍杜就在南平做了一條青蛇龍舟,后來又做了一條白蛇龍舟,。他們是北港一帶最先恢復劃龍舟的,。其后,青白蛇龍舟開始參加福州周邊各地漸漸恢復的各項龍舟賽事,,并闖出了名聲,。

  1982年,青白蛇龍舟參加了閩清龍舟比賽,。閩清沿江兩岸的梅雄,、大溪、北溪,、安仁溪,、大箬、溪口,、渡口,、梅埔、石湖和城關都置有一兩條龍舟,。每年農歷四月底,,各村龍舟紛紛下水,由各村宮廟或家族召集人牽頭進行訓練,。五月初一起,,閩清沿江各村輪流做東道主,互相邀請開展龍舟友誼賽,,還邀請鄰近閩侯縣沿江的小箬,、大目溪、白沙,、黃塘,、竹岐、甘蔗和古田縣沿江的水口,、灣口,、莪洋等村莊龍舟隊參加,。那一年,共有三十七條龍舟在閩清參加了1200米競速賽,,白蛇斬獲冠軍,,青蛇名列第六。

  1983年,,青白蛇龍舟在閩侯白沙參加比賽,,共有三十多條龍舟角逐,最后白蛇,、青蛇包攬冠亞軍,,威震賽場,。有意思的是,,那一年冠、亞,、季軍的獎品分別為豬,、羊、鵝,。

  可以說,,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,青白蛇龍舟都有非常輝煌的戰(zhàn)績,。隨后,,龍舟運動有了全新的發(fā)展,競技概念逐漸被引入,,福州的傳統(tǒng)龍舟生態(tài)受到了很大沖擊,。這一時期,福州市水運公司引進了挖沙機等大型機械,,解放了勞動力,,青白蛇龍舟在劃手體力上的優(yōu)勢漸漸喪失,加上沒有跟進龍舟運動技術的更新迭代,,聲勢大不如前,。

  幫洲還是福州傳統(tǒng)龍舟文化保存得比較好的地方。舊時,,每年農歷四月初一,,青白蛇龍舟都要“龍舟鼓轉頭”(拍著龍舟頭游境)、請神,、舉著令旗去上下杭“采蓮”,。到了五月初一,龍舟下水,。從初一到初三,,龍舟“親家”相互拜訪,、行香。若在江面上相遇,,他們還會燃放鞭炮,,遙遙致意。走完“親家”,,就迎來端午競渡的高潮了,。

  白馬河上歷史悠久的還有彬德橋“十八位將軍”龍舟。龍頭鳳尾形制,,柳葉槳上的圖案為福龍和八卦,,舵上繪鯉魚圖形。

  彬德橋始建于明代,,因為最靠近閩江,,所以彬德橋成了 白馬河上的“第一橋”。彬德橋也是福州目前保留下來的少有的平梁與拱橋結合的橋梁,,二墩三孔不等跨,,船形石構橋墩。這種造型既體現了拱橋的美觀,,也便于大型船只過往通行,。彬德橋上有座小廟。廟外插著旗子,,廟內的香案上供著鮮花,、蠟燭。廟里供奉著琉球十八位將軍的神龕,,他們是這里的地頭神,。

  這十八位琉球國將軍據傳在明朝時鎮(zhèn)守該橋,這也表明該河港早年與琉球等國有著密切的海上往來,。十八位將軍中,,后有五位殉難,分別是:柳曦,、何懋森,、王宸、鄧芝星,、陳萬清,。五位將軍被明太祖朱元璋敕封為“英毅忠烈王”,并賜“護國振威”匾一方,。最后回到達琉球國的只有十三位了,。

  當然,這只是“十八位將軍”來歷的一種說法。據三保社區(qū)提供的資料,,十八將軍廟原址在幫洲竹林酒庫旁,,“文革”期間才由民眾集資改建到彬德橋旁。對于該廟紀念何人何事,,也有多個版本,。另一種說法是,為紀念劃龍舟時落水的十八個人,。從這種說法來看,彬德橋下劃龍舟的歷史,,一定是十分悠久了,。

  幫洲一帶著名的還有廣慧庵龍舟。舊時白馬河沙洲眾多,,幫洲,、義洲、蒼霞洲,,港汊縱橫,。幫洲一帶居民有不少以水路運米為業(yè),,成立了米幫,。古時福州城內有“九庵十一澗”之說,每個庵都有自己的龍舟,,幫洲境內為廣慧庵,,因此這里的龍舟命名與二者都有關,,比如“廣慧新米龍”,。

  往上游走,,白馬河上著名的還有斗池和小柳的龍舟。

  斗池,,是池塘如斗的意思,。古時這里是福州西南“十八洋"之一,田野池塘與村落交錯,。斗池的境神是九案泰山,,九案泰山是對福州九案泰山府的簡稱,。南臺十三鄉(xiāng)共同奉祀東岳大帝(又稱泰山神)麾下溫康兩都統(tǒng)為主神,,稱溫泰山、康泰山,。所以,,鄉(xiāng)民奉祀的雖然不是東岳大帝,但也叫“泰山府”,。

  這一信仰已有四五百年歷史了,。明清時期,十三個鄉(xiāng)各有分堂,,有的一鄉(xiāng)為一案(即神案),,有的兩三鄉(xiāng)為一案,合起來總共九案,,即太平山案、浦東案,、浦西案,、洋炳案、河上案,、教場坂案、西營案,、西洋案、斗池案,,所以民間也稱“九案十三鄉(xiāng)”或“九案十三堂”,。百姓為了區(qū)別東岳泰山府,就把溫康兩都統(tǒng)的府邸叫作“九案泰山府”,。

  九案泰山的“轄區(qū)”大體位于現在福州臺江區(qū)西北面和鼓樓區(qū)西南面的交接地,。從前十三鄉(xiāng)屬于南門外,所以和城里人的信仰不太一樣,。城里人信仰裴仙師,、田元帥,更傾向于祈求富足順遂,;而城外的農民畏懼疾病,,害怕死亡,,祈求一切平安穩(wěn)定,形成了對泰山神的信仰,。所以,古時城內泰山府比較少,,常見于城郊,。

  小柳村的境社為河東護民境,因緊鄰白馬河,,一直有自己的龍舟隊。新中國成立后一度因“破四舊”而解散,,1992年重新組建,。2014年,,小柳路周邊舊屋區(qū)改造工作啟動后,小柳村千余名村民遷居福州各處,,但只要端午臨近,,從微信群里得知村里要鬧龍舟,村民即使搬到了新店,、金山、灣邊 一帶,,也會不約而同地回到村里,。

  每年農歷四月初一,,小柳村村民都要抬著龍舟的龍頭,舉著小柳龍舟隊的隊旗,,敲鑼打鼓,在小柳村巡游一圈,,是謂“龍頭游境,,鑼鼓醒龍”,。到了農歷五月初一,,辦完儀式,,裝好龍頭,,吃過“龍舟飯”后,,眾人便推著龍舟前往西湖下水。

  白馬河水域很廣,,除上述龍舟外,,還有浦西境福壽宮一帶以及南天門玉封風關亭金仙姑祖殿“龍慶大將軍”龍舟等,就不一一贅述了,。

  《福州晚報》(2022年6月2日 A15版 閩海神州)

 

相關鏈接: